close
台灣文學有「新」、「舊」之別,台灣的新文學也受中國新文學的影響,二十年代初就有黃朝琴、張我軍等人提倡白話、廢除文言的主張。林獻堂、蔣渭水於1921年組「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提倡民族主義,辦了刊物《台灣青年》。
台灣文學不是全然從大陸「移植」過去的,台灣有長期殖民地及日據統治的歷史,加上長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背景,使台灣社會的發展形態有別於有中國大陸,台灣文學的本土意識十分強烈,有人甚至提出「台灣文學」不是「中國文學」的說法,認為「台灣文學」是一種以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
型環境、運用台灣方言的作品。
「台灣文學」可從以下幾面理解:
(一)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台灣作家筆下的人物,大半是在農村、漁村、市鎮、工廠中作業的農民、工人大眾,帶著濃厚的台灣歷史和世俗色彩。「後鄉土文學」時期,更有不少作品描寫由農村到城巿生活、工作或在城巿成長的人物。
(二)描寫台灣典型環境:「台灣因自有台灣特殊的氣候、風土、生產、經濟、政治、民情、風俗、歷史等,我們要把這些事情……正確的把握於思想,靈活運用於文字。」(張深切:〈對台灣新文學的路線的一提案〉,《台灣文藝》2卷2期,1935年2月)在台灣鄉土作家筆下,台灣的自然風光景物、人情風俗,漁村和街市、海灘與田野、以及迎神廟會的風俗等都可盡收眼底
(三)用台灣方言的作品:台灣大多數居民是從福建、廣東移入的,漳泉一帶的方言(閩南語)便成為台灣人民的日常用語。台灣新文學家廣泛而又適當地運用台語寫作,對營造地方色彩、加強人物形象都起著作用。無論「前鄉土文學」或「後鄉土文學」的作家對如何運用台語寫作都發表過意見。早在1935年,郭秋生等人已主張把台灣方言文學化(〈建設台灣話文〉,《台灣新民報》,1931年8月29日)。後來黃春明、楊青矗、王拓、李昂等都提出把台灣方言文學化的見解,並反對「文學方言化」。王拓說:「作家對台灣方言模擬運用的圓熟和相似,這當然對於國語詞匯的更加生動和豐富有極大的幫助和貢獻,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很容易使人陷入一種褊狹的、分裂的地方主義的觀念和感情裏。」(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
(四)表現台灣人的生活和思想:葉石濤認為「台灣文學」是「紮根於台灣人民的朝氣勃勃的力求上進的靈性,跟日據時代的反帝反封建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一樣,也跟第三世界的被壓迫民族站在同一個立場……使國家現代化」,「透過描寫台灣特殊現實的鄉土文學更上一層樓,描寫普遍的人性,尋求更哲理性的境界」。(《台灣文學史綱)
台灣文學有一個特點,就是從比較單一的流派向多種流派發展。台灣文學有「現代派」、「鄉土派」、「戰鬥文學」和「言情派」等多種流派。有些流派在文學史的影響較大,也有些影響較小,也有些是特定時期內的產物(如「大兵文學」),也有些影響普通階層的讀者,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近年,台灣現代派和鄉土派的論戰已經停息,兩派有所交融和各自發生變化。作家如李昂、王禎和、宋澤萊、陳映真、張大春等,已非單純的「鄉土」或「現代」可以概括,以台灣現實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女性文學」、「城市文學」、「環保文學」等開始出現,這多元
化和融合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
台灣文學不是全然從大陸「移植」過去的,台灣有長期殖民地及日據統治的歷史,加上長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背景,使台灣社會的發展形態有別於有中國大陸,台灣文學的本土意識十分強烈,有人甚至提出「台灣文學」不是「中國文學」的說法,認為「台灣文學」是一種以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
型環境、運用台灣方言的作品。
「台灣文學」可從以下幾面理解:
(一)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台灣作家筆下的人物,大半是在農村、漁村、市鎮、工廠中作業的農民、工人大眾,帶著濃厚的台灣歷史和世俗色彩。「後鄉土文學」時期,更有不少作品描寫由農村到城巿生活、工作或在城巿成長的人物。
(二)描寫台灣典型環境:「台灣因自有台灣特殊的氣候、風土、生產、經濟、政治、民情、風俗、歷史等,我們要把這些事情……正確的把握於思想,靈活運用於文字。」(張深切:〈對台灣新文學的路線的一提案〉,《台灣文藝》2卷2期,1935年2月)在台灣鄉土作家筆下,台灣的自然風光景物、人情風俗,漁村和街市、海灘與田野、以及迎神廟會的風俗等都可盡收眼底
(三)用台灣方言的作品:台灣大多數居民是從福建、廣東移入的,漳泉一帶的方言(閩南語)便成為台灣人民的日常用語。台灣新文學家廣泛而又適當地運用台語寫作,對營造地方色彩、加強人物形象都起著作用。無論「前鄉土文學」或「後鄉土文學」的作家對如何運用台語寫作都發表過意見。早在1935年,郭秋生等人已主張把台灣方言文學化(〈建設台灣話文〉,《台灣新民報》,1931年8月29日)。後來黃春明、楊青矗、王拓、李昂等都提出把台灣方言文學化的見解,並反對「文學方言化」。王拓說:「作家對台灣方言模擬運用的圓熟和相似,這當然對於國語詞匯的更加生動和豐富有極大的幫助和貢獻,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很容易使人陷入一種褊狹的、分裂的地方主義的觀念和感情裏。」(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
(四)表現台灣人的生活和思想:葉石濤認為「台灣文學」是「紮根於台灣人民的朝氣勃勃的力求上進的靈性,跟日據時代的反帝反封建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一樣,也跟第三世界的被壓迫民族站在同一個立場……使國家現代化」,「透過描寫台灣特殊現實的鄉土文學更上一層樓,描寫普遍的人性,尋求更哲理性的境界」。(《台灣文學史綱)
台灣文學有一個特點,就是從比較單一的流派向多種流派發展。台灣文學有「現代派」、「鄉土派」、「戰鬥文學」和「言情派」等多種流派。有些流派在文學史的影響較大,也有些影響較小,也有些是特定時期內的產物(如「大兵文學」),也有些影響普通階層的讀者,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近年,台灣現代派和鄉土派的論戰已經停息,兩派有所交融和各自發生變化。作家如李昂、王禎和、宋澤萊、陳映真、張大春等,已非單純的「鄉土」或「現代」可以概括,以台灣現實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女性文學」、「城市文學」、「環保文學」等開始出現,這多元
化和融合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