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文學簡介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三期:1956~1966年,為現代派(西化)時期。
隨著韓戰結束,中(台)美聯防條約穩定了台灣的經濟、政治

葉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的分期需要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社會的重大變化,
另一是文學的主潮,把這兩個方面結合審視,台灣「新文學」

葉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5 Wed 2007 21:54
  • 前言

      「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我必須慚愧地承認,囿於提攜時的生長環境(眷村)、學習環境(不准說台語),二十五歲前的我,對於台灣文學的知識及看法,十分之麤淺,兼之還有「台灣」等於「鄉土」,「鄉土」等於「土」……的鄙陋偏見。

葉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文學有「新」、「舊」之別,台灣的新文學也受中國新文學的影響,二十年代初就有黃朝琴、張我軍等人提倡白話、廢除文言的主張。林獻堂、蔣渭水於1921年組「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提倡民族主義,辦了刊物《台灣青年》。
    台灣文學不是全然從大陸「移植」過去的,台灣有長期殖民地及日據統治的歷史,加上長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背景,使台灣社會的發展形態有別於有中國大陸,台灣文學的本土意識十分強烈,有人甚至提出「台灣文學」不是「中國文學」的說法,認為「台灣文學」是一種以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

葉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