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孩子適性發展

  細讀劉墉的散文「要他飛得高」後發現其中不只細膩描
繪一則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更蘊含了「父母宜讓孩子適性
發展」的寓意。

  文中的父母在孩子仍不得其所的拉著線猛跑時,在一旁
大呼小叫地指揮。焦急或求好心切的如此作為,看似指引孩
子一條成功的捷徑或祕訣,卻無疑地剝奪了孩子常是失敗的
機會,磨練挫折容忍力的機會,及再接再厲找出方法的機會


  在家長指揮技巧下升空的風箏,有的穩穩飛在高空,有
的卻仍然歪歪扭扭縋下。這情形好比那些強勢的幫孩子填畫
志願卡的家長,以為替孩子鋪了一條康莊大道,殊不知違背
自己意願下前進於人生道路的孩子們,有些會出現揠苗助長
的症狀,正如歪扭墜地的風箏,但望子成龍乃天下父母心,
那麼,有沒有比在一旁指揮更好的辦法呢?

  劉墉父女在公園的另側遇見了不同於方才護子女心切的
家長們。這次,十一、二歲的孩子,學著老爸在胸前掛絞盤
。奇的是,父親沒有叨叨絮絮的教導兒子,兒子居然能將風
箏放得比爸爸更高。對照於前面提到的家長,這位父親身體
力行的示範了放風箏的方法,等於也實踐了「以身作則」的
精神。與其將教導小孩如何釣魚化為文字或言語,不如實際
拿起釣竿傳授技巧。除了實踐「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的精神外,這位父親甚至超越了層次,做到在孩子學會放
風箏後,放手任其適性發展、找尋、發學更多的新天地。於
是文中的孩子,找到了使風箏飛得更高的方法──使用棉線
。在發明自己的方法後,這位孩子同時展現了自信:我不怕
風箏飛不見,我只希望它能飛得高。棉線易斷的道理,相信
這位識途老馬的父親不會不知道,但他沒有因為如此,而告
戒小孩不能使用棉線;相反地,他放手讓孩子摸索,於是孩
子必也體會過因棉線斷而致使風箏不見的經驗。然而對孩子
來說,他不介意不見的事實,只要能有飛得高的曾經。換言
之,能夠適性發展的孩子,除了產生自信,更清楚地知道他
要什麼。

  是故,能順應孩子,任其適性發展,無疑是父母教育孩
子重要的一個課題。孩子適獨立的個體,既非父母的資產,
更非父母的縮影。身為父母者,即使心再急,也應按捺住,
按步就班的引導孩子,並在適當的時機指點迷津,或傾聽孩
子的意見與想法。然而,切莫急急忙忙為孩子設好依個框架
,然後指定其在框架內發展。適性發展,才可以避免抹殺孩
子的創意、探索精神,以及挫折容忍度的養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lvenie 的頭像
    balvenie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balve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