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贇(ㄩㄣ),2002年陜西漢中文科第一名(葉子曰:滿分為150,題目請參考網誌),現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考成績633分,其中語文成績為141分。對於語文的學習張贇自稱她悟出了回歸課本建立大語文思想的概念和方法,在語文科目學習上有獨到的見解和心得。張贇:大家覺得語文沒什麼好學的,可是書上的、課本的,考試又不考,一考試就是那些題。大家就憑自己感覺去做,都能拿個90幾分,差不多還像樣的分數。然後大家都覺得語文,就是那種憑運氣的東西。

 

解說:張贇的感受實際上代表了很多高三學生現階段的想法。在我們對北京市高三學生的實際調查中,很多學生都找不到語文復習的方向,更有八成以上的同學認為命題與高中語文課本關係不大或毫無關聯

 

解說:而張贇也說,其實大多數人剛開始認識語文高考時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語文高考的三個部分:語文基礎、閱讀理解和作文寫作看上去多是獨立於課本之外的專項考查。

 

張贇:語文它分為三大塊,語文知識、閱讀和作文當時我就覺得:基礎知識這個部分,很零碎的這些東西。你整天看課本,裏頭都是一些課文,收穫並不是很大。至於閱讀,它就是出那一篇文章,然後你就回答那些問題,當時我也覺得和課文關聯不大。課本裏的東西背的再多,優美的散文看的再多,但是閱讀題出來了,那個文章你不明白,你不會做,你照樣拿不到高分,就是這樣。那作文肯定和課本的關係就不大了。

 

解說:翻開2003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高考語文命題的這種趨勢--這是語文基礎題,這是閱讀理解題,這是文言文閱讀,都與課本上的課文毫無關聯。張贇說她和很多同學都被語文考試的這種特點所困擾,做了大量的準備和積累。而最典型的例子是自己針對高考詩詞鑒賞題做的準備和復習,在每年高考題中都有針對某一詩詞進行分析,考查兩道選擇或填空題,這道題所佔分值為6分,分值不高卻很不容易拿到。

 

張贇:當時我是很苦惱,因為我每次做都是錯,有時候錯一個,甚至會錯兩個。所以我就想,自己的詩詞地方急須提高。我當時就做了一個很宏偉的規劃,就決定把唐代那麼多個詩人,從初唐,從(駱賓王)他們初唐四傑開始,一直整理到晚唐的李商隱。就這宏偉的規劃,然後就開始一個個整理,結果就發現在考試中,你根本就沒有用。我整理了那麼多,我知道誰是(杜審言),我知道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但是我那個詩我還是做的不對。我讀了那麼多首詩,但是就是說它那題,我就在想那個題目出得很怪,就是它就和你理解的不一樣。所以慢慢的這種方法,現在想一想,當時,確實是把這樣一種復習推向了極端

 

解說:張贇把這種推向極端的語文復習方式形象地比喻為掉進了語文復習的無底洞。在高三上學期,她覺得自己苦功下足,卻收穫不大,一次次的模擬考試成績總是徘徊不前,難有突破。但是一個偶然的發現和嘗試卻讓張贇在語文學習上豁然開朗起來,她開始感受到課本的重要

 

張贇:慢慢開始覺得課本重要,是一開始從文言文做了一個引發點的。因為我覺得自己的文言文不是很好,然後你古籍中的文言文材料,如果說你單純去看《史記》,去看《資治通鑒》,那還不如看課本,你可以看比較淺顯的文言文,對你幫助更大。像《鴻門宴》、《赤壁之戰》,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你一個字一個字地細摳,這個字什麼意思,它放在這用了什麼做法,使動用法、意動用法,還是怎麼樣,然後每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留死角,不留不懂的地方。

 

解說:張贇在文言文復習上從大量積累課外材料到回歸課本,一句話一句話地細摳每一個字的用法和含義,徹底消除課文中知識的盲點和死角。張贇說:這種做法剛開始非常煩瑣,一篇像《赤壁之戰》這樣篇幅的文章就要花上34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做似乎離高考實戰越來越遠,可是很多頗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卻和張贇的理解不謀而合。

 

陳振群:偏、難、怪的東西,說實話一般來說不考,是不是。那考的應該說都是大家應該掌握最基本的東西,是不是?所以它那課本是什麼哪?課本是一個文本,課本是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那麼一個東西。我從這裡面來,通過這個課本提高能力,然後基礎知識也都基本上是課本的東西,這樣大家有一個文本,有一個共同的起點,然後再進行考核,基本上是這樣。 實際上我覺得:如果在課上只要把課本的這些文言文,一字一句都弄會,那課外的東西拿起來就會做完全是課內知識的轉換,完全是轉換,所以只要課內的掌握得很熟練,字、詞、詩詞、虛詞、句式,再加上這個文章他讀得很順暢,他都能翻譯的話,他課外是絕對沒問題,文言文是絕對沒問題的。

 

張贇:當高三後期我驚喜地發現,驚喜地發現我做那些題讀文章很快,一遍讀完,明白了。就是說無論做什麼題對甚麼題,當時這種感覺,好有成就感。(葉子曰:其功見矣)

 

解說:高中語文課本一共分為6冊,每冊都涵蓋了經典現代文、詩詞、文言文幾個部分,張贇說,在復習文言文課文得到巨大收穫之後,她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現代文課文,並且開始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復習課文本身。

 

張贇:然後慢慢地我就開始覺得,課本上的其他常識也很重要,自己看的時候,慢慢地你會發現其中的一些文章,郁達夫的一些文章,然後朱自清先生一些文章,就是他的一些用字用詞與現代的一些亂七八糟的雜誌上那些東西比起來,有一個不可比擬的一個高度。一遍兩遍的讀,你不覺得什麼,但是你讀的次數越多,慢慢就會從中間發現是一種美,那種場景真的顯現在你的面前。當時我就設想,我看到了清華那個河塘我去描寫它,我寫不出來那種樣子。他就是講那個荷葉的香味,像歌聲一樣,把一種味覺轉換成了一種聽覺。越讀越覺得這點很奇妙,很奇妙,不是大家你根本就想不出來這個東西。

 

解說:現代文課文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所佔篇幅最大,所學時間也最長。但是很多同學進入高三後忙於應付高考中的閱讀理解篇目和考題,卻不知道課本中涵有巨大的價值,掌握和理解課文能讓高考復習更快更準

 

陳振群:我們課本選擇的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都是代表性的文章。它的各種文體吧,你比如它的詩歌、它的小說、它的散文、它的議論文、說明文等等。我們選擇都是什麼呀,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東西。關鍵不僅是學好這篇課文,關鍵是通過這篇課文掌握這一類文章它的特點和規律。

 

張贇:我越來越覺得,這個語文課本中的這些東西是精挑細選反復篩選出來的。當時我們好多同學,身邊的那些同學他們都棄課本不顧了。他們覺得卷子上的那些東西很好,做對了這個題便欣喜若狂,但是他們不知道國文課本才是真正一個語文素養積澱的一份沃土

 

解說:在我們對高三同學的採訪和調查中,基本上所有同學都認為高考命題中的現代文閱讀與課文毫無關聯。許多同學復習這一塊內容的辦法是大運動量地閱讀和做題,可是即便是這樣,到高考中仍然難以奏效。柏松是南開大學的文學博士,參與高考閱卷已有多年,談及閱卷的經歷,她覺得同學們完成閱讀題的情況讓她大惑不解。僅僅是復述了原文的內容,不但沒有歸納總結,而且還有的沒有讀懂文章,得分情況自然可想而知。對於高三學生來說,語文閱讀題往往就是這樣,表面上看是題沒有答對,實質上是文章沒有讀懂。

 

陳振群:咱們的同學一般是,在高考當中是讀一遍原文,就開始做題,一邊看題一邊到原文去來回找,結果把文章就支離破碎(葉子曰:諸君當思以為戒!)、讀碎了,他沒有讀懂各個材料都在圍繞中心服務,這一點他沒有做到整體把握。

 

張贇:課本中的文章的閱讀之後,我覺得我不僅能夠看懂一些文章了,我而且能看懂這些文章作者感情能看懂作者的趨向。於是我在2002年的高考,當時的閱讀題是《朋友》,寫的是高山流水,寫的是(鐘子期)和(伯牙)的故事,我當時感覺是很明白,我一看完我就能夠立刻知道作者用什麼樣的態度,作者包含了怎樣一種的感情。這種文章題做起來也很順,當時我覺得那個題,後來和答案一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錯題的。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在平時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對現代文的感悟力。

 

總體來說就是要告訴同學:語文復習不是只有試卷、資料和題海,還應該有很多更有魅力、更美、更激動人心的東西
(葉子曰:曾認真上過「古文課程」之同學,請發表感想,造福後代學弟妹,幸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