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庸 選 讀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感。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大 學 選 讀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 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註釋】
1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意思。
(2) 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 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作「新」,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 得:收穫。
(6) 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 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 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0) 庶人:指平民百姓。
(q)壹是:都是。本:根本。
(w)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e)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r)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