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凡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本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惟,人生乃至世界,洵如曲聖關漢卿所說:「日盈昃月滿虧蝕,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地尚無完體。」本就充滿著不盡完美之處,吾人倘能超然而觀,從而理解、欣賞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之處,生命才會處處是美好。
花有開謝,樹有榮枯,若單以「盛開為美」而觀之於殘菊槎枒,則但見其媸陋而已,殊不知:「綻放盛開--凋零代謝」之過程,正是成就生命的完美,缺少了任何一部份,反不得其完整。人亦如此,內心、外在的缺憾等,正是構築「完美生命」不可或缺的「不完美」,能夠齊物而觀並處理放下,才能透徹苦盡後的甘美。何況外物者,其來源、價值多非自身能掌控,「吾棄之如敝屣,人視之如奇珍」。職此,因主觀之「小不完美」而漠視了客觀之「大美」,失去了真正該追求的目標與價值觀,鎮日懷憂喪志、怨天尤人,實不啻為昏昧無知之人,徒然食息於天地間而已。
「在我21歲時,我的期望值變成了零。自那以後,一切都是賺到的。」史蒂芬.霍金--近世知名之天才物理學者,於弱冠之年便不幸罹患了堪稱絕症的「漸凍人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醫師當初估計他僅能活2到3年,他仍秉持自己「活著就有希望」的堅強信念,不願意向惡疾妥協屈服,即便永久失去了發聲與行動能力,還是不斷的綻放出生命的能量,提出了偉大的宇宙相對論。「如果,宇宙有所謂完美,那麼我便不該存在」--霍金用生命告訴吾人:「不完美,亦即完美」的不刊之論。
惟,睽諸今世,眾人往往汲汲於功名利祿的虛矯,斤斤於數字成績的表象。或嚴以律己,稍有差池即視為莫大屈辱,甚至生命污點而走上絕路;或苛以待人,「見不得人家不好」,卻不能以同理心審己度人,以致骨肉而為行路,終至一事無成……凡此,皆使吾人省思:是否,「完美中必然蘊藏了不完美」?
「建中、台大、留美、當教授」,此「人生勝利組」的完美履歷是許多人夢寐以求之成就,但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記得自己一路拿第一、得冠軍、進資優班的過程中,被分數牢牢捆綁、喪失好奇心的痛苦。「我念書的動機都來自成績,我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葉丙成教授至今仍後悔:過度追求「成績上的完美」,讓他失去了社團、聯誼、朋友……等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直到他出國讀博士時才豁然憬悟,將過去為分數而填塞速成的學問「砍掉重練」,真正讀通、讀懂,才感覺每天在進步,同時也能全心鑽研有興趣的事物……而今,他除了台大教授的身分外,還是翻轉學習網的CEO。由此可知,「不一味追求完美」,才是走向完美之正途。
《張載.正蒙》曰:「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放寬心,容納、欣賞諸多不完美,則須彌之大亦能納於芥子之微;反之,旃檀之華亦做蒺藜之觀,故曰「不完美,也完美」。
留言列表